1. 首页 > 宝宝起名大全 > 文章页面

荀取名搭配(荀取名含义)

2019年荀姓男宝宝起名

今天给各位分享荀取名搭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荀字起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荀字取名的寓意荀字怎么读_荀的读音 荀字怎么起名

荀,读作xún。本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香草,也是春秋时期前的古国家国号名称,在周朝时期,荀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二等侯爵,秦朝后逐渐演变为姓氏。用作人寓指美好、美丽、靓丽。荀字给孩子取名可以搭配道德起名法,以诚、善、谦、孝、忠等描写道德品质的字起名,塑造品德高尚的气质形象,也寓意孩子能通过名字,时刻约束自身的品德言行。荀字取名例如:荀廉、荀诚、谦荀、荀纯、良荀等。

如何给荀姓宝宝起名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咨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铺起名,还有宝宝起名,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和时间,为宝宝起一个带着好运的好名字!

荀字怎么读 [xún]

荀怎么读

读音:xún,本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草 [a grass]。如:荀草(传说中的香草。据说服之可以美容色)

荀是什么意思

1.形声。从艸,旬声。本义:传说中的草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草 [a grass]。如:荀草(传说中的香草。据说服之可以美容色)

2.姓

荀姓来源

来源一:出自远古时期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荀氏就是十二个姓氏之一。

来源二: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荀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帝之臣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他后来发明了用黄华赤实编制帽子,他针对不同的职位,编有不同的冠形,令人一望便知。黄帝为此很高兴,称他为荀始。

黄华赤实,就是这种植物开黄色的花朵,结红色的果实,也就是古称的荀草,也是一种香草,今称香麻,别名苦麻、黄麻,叶子吃了还能美容,清香可口,有解暑清热、滋润清补的作用,在今天依然属于健康菜肴。

荀始,就是开发制麻、麻织工艺的发明者和创始者。在荀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命氏者,称荀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周公旦将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庶子姬葡被封于郇地,为伯爵,史称郇伯,建有郇国,专职控制和管理重要战略物资食盐的生产与运输,后史简笔为荀国。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汾水又西径荀城东,古荀国也,也就是今山西省的临猗县西南一带,盛产岩盐。

据史籍《左传桓公九年》中记载:荀侯贾伯伐曲沃。记载了在周桓王姬林十七年(公元前703年),郇国与位于今山西省襄汾市东部的贾国君主贾惠伯姬兕曾经联手一起讨伐曲沃国。不久之后,由于郇国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被强大的邻国晋国所吞并。

郇国归晋之后,其王室子孙与部分国民曾一度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故国境地称为荀邑。

来源四:源于尹祁氏,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隰叔之后,属于以先租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荀氏,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自从郇国被晋国吞灭后,成为晋国重要的荀邑,地范扩大至今山西省晋平县以西一带。

在史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刘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当初刘累被赐封为御龙氏,为孔甲饲养龙(马),他的封地就在豕韦,遂为豕韦氏。后来刘累豢养的龙死掉了,便逃难至河南偃师,后人不敢再称御龙氏、豕韦氏,以祖名为姓称刘氏。

成汤灭夏桀后,大封先圣后裔,刘累的后人再次被封为豕韦氏。在史籍《左传》中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后来又曾被取消封地。但商高宗武丁中兴王朝,再次消灭了彭姓的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在史籍《史记集解》中引贾逵之说: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再封先圣后裔,豕韦氏作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被封到唐地,遂为唐氏族一,后又迁至杜城,遂有杜伯,杜氏也由此生,建有杜国。

致禄,即杜伯,一名杜献,在典籍《国语周语上》和《墨子明鬼下》中都有明确记载。

周宣王姬静(姬靖)四十四年(公元前787年),杜伯被周宣王诬杀,三年之后显灵,用鬼箭射死了周宣王。杜伯被冤杀后,其子杜隰叔(唐隰叔)逃命到了晋国,杜国遂自然灭亡。

杜隰叔到了晋国之后,被晋穆侯姬弗生任命为士师,即专职执掌军队和刑法的上卿,并赐封于荀邑,史称其为荀卿。荀卿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荀氏,世代相传至今。

荀卿(杜隰叔)生有二子,分别叫做士蒍、士荐。

士蒍,字子舆,承父业,也做了晋国的士师。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士蒍生子名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荀卿后代子孙五世其昌,家族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才能的延承在士会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士会当世时,因晋国王位传让发生了不测,士会便逃到了秦国。后来士会虽然又返回了晋国,但仍有部分后裔和族人留在了秦国,而留在秦国的族人皆称刘氏,但因没有什么爵位,后来皆流为平民。

到汉宣帝刘洵即位(公元前74~前48年在位)之后,荀氏族人为避其音讳,当时曾改为孙氏,就连他们的世代先租、包括始祖荀卿也被冠称为孙卿。

来源五: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之后,属于以先租封邑名称为氏。

关于荀氏的演进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新绛),他的儿子便以地名为姓氏,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晋国大夫、军事主官荀林父。

荀林父,生卒年待考,字伯,因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称中行伯、中行桓子。

荀林父为春秋中期晋国的执政正卿、中军元帅,也是著名的将领。他主要活动在晋文公姬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晋襄公姬欢(姬环,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晋灵公姬夷皋(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晋成公姬绥(公元前606~前600年在位)、晋景公姬孺(公元前599~前581年)这五位晋侯执政时期,即公元前636~前581年。

荀林父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即崭露头角,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发生在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前,荀林父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担任了中行的主持,其后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执政时期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晋灵公元年(公元前620年),晋、秦两国之间爆发令狐之战,晋军大将先蔑逃到秦国,原因是晋文公死后,晋人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者,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后因晋文公夫人穆赢大闹朝堂,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的上卿赵宣子等就背弃先蔑而立了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先蔑出使秦国的时候,荀林父曾劝阻他说:夫人和太子还在,你反而到外边去求国君,这一定是行不通的,你不如借口生病而辞谢不去,免得祸患降临到您身上。在一起做官就是寮,我曾经和您同寮,岂敢不尽我的心意呢?但先蔑没有听从。等到先蔑逃亡出国,荀林父将他的妻子儿子和器用财货全部送到秦国,说:这是为了同寮的缘故。

晋成公七年(公元前600年),晋、楚两国争强,荀林父率师伐陈国以救郑国,并击败楚国军队。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率军与楚国展开了著名的邲之战。荀林父统兵救郑国,到黄河,了解到郑国倒向楚国讲和,就想回师,但手下将领之间意见分歧,中军副将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邲(今河南荥阳)。楚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楚庄王起初无意与晋军决战,后采纳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通,他的副手先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楚庄王遂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荀林父派魏锜、赵旃先后赴楚军请盟,二人因与荀林父有私怨,想挑起事端,要荀林父的好看,于是向楚军挑战。孙叔敖见晋军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庄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不意楚军迫近,惊慌失措,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结果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只有晋军的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得以不败。荀林父在这次大战中指挥不力,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意图,也未能约束全军统一行动,失败惨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荀取名搭配和荀字起名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女孩取名带煜字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